作者:子誼(健力阿誼) 編者:蔡明劼
如果活到90歲,那我還有50年可以盡情探索。我希望晚年的我能自主生活,就算滿臉皺紋也不需要看護攙扶,不用坐輪椅就能上街喝咖啡、買菜自己下廚,天氣好就到舒服的湖畔寫生,或是在自己的院子拈花惹草。
這些不是癡人說夢喔!我已經朝這個方向努力,而且有九成的信心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認識吉力(蔡明劼醫師)已經兩年了,看著他持續優化課程內容、幫助上百位學員減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每次回想都很感動、也開心自己參與其中。先不說別人,光是我自己的人生就產生劇烈的變化。
兩年前在吉力督促下讓我減去將近20%體重(請見瘦身前傳:人猿進化圖),之後我開始接觸肌力訓練。一路走來的運動頻率是這樣:持續一年每週2堂團課 → 持續半年每週2堂團課+1堂教練課 → 持續半年每週1堂教練課+居家自主練習(至今進行中)。
記得前四堂團課是「用爬的」離開健身房,上樓梯大腿會發抖,去小吃店遇到蹲式馬桶是用分解動作才能站起來。當時到底有多弱呢?棒式60秒還可以、90秒就全身發抖。貼牆深蹲只能撐30秒,扣掉暖身和收操之後的40分鐘要靠意志力才能撐到下課,還好當時有同事一起上課互相鼓勵度過最難的開端。
因為四十歲在我參加的健身房算是高齡,每次上課都被投以敬佩的眼光。人心總是有虛榮的一面,看著生理年齡小我十歲甚至二十歲以上的健友硬舉的姿勢很威猛,我居然燃起「我好像也可以」的念頭。多虧當時教練的推坑,我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居然跟著一起報名單項健力比賽,這個決定讓我的家人一度很擔心,認為我幹嘛參加「那個看起來很危險的比賽」。
確定參賽之後,我的教練很嚴肅地開始跟我討論備賽這件事(有被嚇到,我只是去玩玩而已啊),這才驚覺原來準備過程是一連串的科學計畫:體能、睡眠、營養、技術(姿勢)、和心理素質環環相扣。透過漸進式的訓練堆疊累積體能,透過規律的練習讓身體習慣發力的姿勢,睡眠和營養則是考驗著參賽者的自律。
我並不是職業選手,時常處於多工狀態在工作、育兒、生活之間擺盪,光是要把上述四個關鍵調整到最佳狀況,就必須透過事前計畫和高度自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注意飲食和睡眠。我並非一開始就操作順暢,也時常睡飽了但碳水沒有補足,或是有吃足營養但睡眠品質不佳,這些都會影響訓練時的體能表現,也就是俗話說的「力不從心」,想發力但就是拉不起來。
看得見的問題好處理,要吃飽睡飽可以透過計畫表執行,but 最最最困難也是我一開始沒有料想到、但也收穫最多的部分是「心理素質」。我試著鼓勵自己,但畢竟不是專業心理人員,在備賽中的挫折感像黑幕一樣說來就來、直接覆蓋讓你無法閃躲,不是幾句『你可以辦得到!』、『要相信自己!』的雞湯口號就能重拾自信。
現在回想起來:運動比賽是一門藝術,備賽過程就像一張縝密的蜘蛛網,每一條絲線都必須搭配得宜又要保持彈性才能讓蜘蛛優雅地彈跳捕捉獵物。
不論是飲食還是運動,我在改變習慣的過程常常咒罵自己沒事找事做,維持現狀不是很好嗎? 嚐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又開始讚嘆自己有遠見有毅力(撥瀏海),現在非常喜歡這樣人格分裂的自己。(笑)
回顧這兩年的改變,除了外型衣服的尺寸小兩號(從40到36),心理強度跟接受挫折的韌性更是提升一倍。未來肯定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但我不擔心,有了這兩年養成的習慣和身心狀態,50年後我一定會是一位可愛的老婆婆。
這些不是癡人說夢喔!我已經朝這個方向努力,而且有九成的信心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因減重而接觸肌力訓練
認識吉力(蔡明劼醫師)已經兩年了,看著他持續優化課程內容、幫助上百位學員減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每次回想都很感動、也開心自己參與其中。先不說別人,光是我自己的人生就產生劇烈的變化。
兩年前在吉力督促下讓我減去將近20%體重(請見瘦身前傳:人猿進化圖),之後我開始接觸肌力訓練。一路走來的運動頻率是這樣:持續一年每週2堂團課 → 持續半年每週2堂團課+1堂教練課 → 持續半年每週1堂教練課+居家自主練習(至今進行中)。
規律運動的複利效果很明顯,除了身形緊實、精神也更加飽滿,真要挑一個缺點就是:一旦養成習慣,不運動還會全身不舒服,隨時隨地都想動一下。即使2020年的疫情也沒有中斷我的運動習慣,我還參加了一場「長青組單項硬舉比賽」。
初期痛不欲生,中期樂此不疲
記得前四堂團課是「用爬的」離開健身房,上樓梯大腿會發抖,去小吃店遇到蹲式馬桶是用分解動作才能站起來。當時到底有多弱呢?棒式60秒還可以、90秒就全身發抖。貼牆深蹲只能撐30秒,扣掉暖身和收操之後的40分鐘要靠意志力才能撐到下課,還好當時有同事一起上課互相鼓勵度過最難的開端。
大約上到第三個月之後開始嘗到運動的甜頭,生活日常的行動比以前靈活,提五公斤的衣服到頂樓曬依然健步如飛,陪小孩在公園玩鬼抓人也能在三分鐘內追上(還沒開始運動之前有一次追到臉色慘白心悸躺在公園椅,小孩嚇到以為媽媽要升天了)。經過教練的鞭打逐漸提升體能,連發力姿勢都調整過,以前的腰酸背痛和找不出原因的疲勞都煙消雲散。
因為四十歲在我參加的健身房算是高齡,每次上課都被投以敬佩的眼光。人心總是有虛榮的一面,看著生理年齡小我十歲甚至二十歲以上的健友硬舉的姿勢很威猛,我居然燃起「我好像也可以」的念頭。多虧當時教練的推坑,我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居然跟著一起報名單項健力比賽,這個決定讓我的家人一度很擔心,認為我幹嘛參加「那個看起來很危險的比賽」。
十分鐘咻就完成線上報名付款,接著備賽過程才是重頭戲。回想出社會幾乎不運動的me,常用我會心悸當作理由閃躲一切跟體能有關的活動,真相是體重超標加上體能太差。(說到這邊就要跟我爸媽道歉,心悸不是基因的問題,是我自己沒有運動習慣!)
好,來聊聊備賽過程
確定參賽之後,我的教練很嚴肅地開始跟我討論備賽這件事(有被嚇到,我只是去玩玩而已啊),這才驚覺原來準備過程是一連串的科學計畫:體能、睡眠、營養、技術(姿勢)、和心理素質環環相扣。透過漸進式的訓練堆疊累積體能,透過規律的練習讓身體習慣發力的姿勢,睡眠和營養則是考驗著參賽者的自律。
我並不是職業選手,時常處於多工狀態在工作、育兒、生活之間擺盪,光是要把上述四個關鍵調整到最佳狀況,就必須透過事前計畫和高度自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注意飲食和睡眠。我並非一開始就操作順暢,也時常睡飽了但碳水沒有補足,或是有吃足營養但睡眠品質不佳,這些都會影響訓練時的體能表現,也就是俗話說的「力不從心」,想發力但就是拉不起來。
因為狀態不佳導致姿勢無法到位、狀態調整好了又恐懼沒有嘗試過的重量,高敏感的性格時常讓我自責到焦慮不已(惱),期間反覆咒罵自己沒事找事做,幹嘛來嘗試比賽。
看得見的問題好處理,要吃飽睡飽可以透過計畫表執行,but 最最最困難也是我一開始沒有料想到、但也收穫最多的部分是「心理素質」。我試著鼓勵自己,但畢竟不是專業心理人員,在備賽中的挫折感像黑幕一樣說來就來、直接覆蓋讓你無法閃躲,不是幾句『你可以辦得到!』、『要相信自己!』的雞湯口號就能重拾自信。
謝謝我的教練 Leona,她花了很多心力陪伴我強化心理素質,像剝洋蔥一樣手把手帶我找出焦慮的原因,也學習和挫折感共處。專業有價,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鼓勵沒有運動背景的朋友去找付費的專業教練課程。
現在回想起來:運動比賽是一門藝術,備賽過程就像一張縝密的蜘蛛網,每一條絲線都必須搭配得宜又要保持彈性才能讓蜘蛛優雅地彈跳捕捉獵物。
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回顧這兩年的變化,接觸運動之後也連帶影響我的生活態度。因為透過練習知道自己有無限可能,保守的me也可以透過專業協助嘗試新的運動項目。這個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舒暢感還蠻不錯的,很推薦大家來嘗試看看!
今年(2021)年初我決定創業開設自己的小餐館,在身份轉變的過程中獨自承受巨大的壓力(天啊!壓力又來了!),記得在去年備賽的訓練過程,想追重量但身體狀態不允許帶來的巨大挫折感,或身體狀態允許但要克服恐懼感,或恐懼感克服了又要學習穩定身心不能躁進。老實講如果沒有之前備賽的訓練經驗,我真的沒把握自己可以在一個月內順利調適身心狀態。
不論是飲食還是運動,我在改變習慣的過程常常咒罵自己沒事找事做,維持現狀不是很好嗎? 嚐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又開始讚嘆自己有遠見有毅力(撥瀏海),現在非常喜歡這樣人格分裂的自己。(笑)
改變習慣的過程真的很不輕鬆,我很感謝我的教練李宜軒 Leona 和洪港傑 Jay 在運動訓練上的專業協助。而蔡醫師也沒閒著,明明是我去比賽但感覺他比我本人還興奮,謝謝溫柔的吉力除了精神鼓勵還給了我實質贊助(賽服、交通費、住宿費),土象星座務實的特點,真好。
回顧這兩年的改變,除了外型衣服的尺寸小兩號(從40到36),心理強度跟接受挫折的韌性更是提升一倍。未來肯定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但我不擔心,有了這兩年養成的習慣和身心狀態,50年後我一定會是一位可愛的老婆婆。